> 四川 > 泸州市

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行政区划代码|人口|面积|邮编

泸县是四川泸州市下辖县,位于四川盆地南部,介于东经105°10′50″~105°45′30″,北纬28°54′40″~29°20′00″之间。泸县东与重庆永川区、泸州市合江县连界,南与泸州市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相邻,西与自贡市富顺县接壤,北与重庆市荣昌区内江市隆昌市相连。

区划名称泸县
行政级别
区划代码510521
辖区面积1525 km²
人口数量107.28 万人
车牌代码川E
电话区号0830
邮政编码646100
行政驻地玉蟾街道
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气候
地理位置四川省东南部、泸州北部

泸县行政区划

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
玉蟾街道510521001
福集镇510521100
嘉明镇510521101
喻寺镇510521102
得胜镇510521103
牛滩镇510521105
兆雅镇510521106
玄滩镇510521107
太伏镇510521108
云龙镇510521109
石桥镇510521110
毗卢镇510521111
奇峰镇510521112
潮河镇510521113
云锦镇510521114
立石镇510521115
百和镇510521116
天兴镇510521117
方洞镇510521118
海潮镇510521123

泸县建制沿革

泸县古称江阳,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时(公元前135年)设县治起,有2100多年历史。泸县在清代时称泸州。

清光绪34年(1908年)时改称川南永宁道为下川南道,县境为四川省下川南道泸州直隶州本属。

民国元年(1912年),北京政府撤销道制,泸州直隶四川军政府。

1913年恢复道制,撤消泸州直隶州,2本属改称泸县,隶属四川省下川南道。

1914年,下川南道改称永宁道,泸县隶属永宁道。

1935年,南京国民政府分四川省为18行政督察区,泸县隶属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

1949年12月3日,泸县解放,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原四川省划分为川东、川南、川西、川北四个行署区,隶属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。川南人民行政公署驻泸县,下辖泸县、内江、乐山、宜宾四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区及自贡市。泸县、富顺、隆昌、合江、纳溪、叙永、古蔺、古宋等八县隶属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。

1950年7月,泸县分置市、县,划泸县城区及部分郊区设置泸州市,8月1日,县、市分开办公,泸县隶属关系不变。

1951年11月9日,泸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往隆昌县城。

1952年2月25日改称隆昌区专员公署。

1952年9月1日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,撤销川东、川南、川西、川北四个行政公署,各个专区由四川省人民政府领导。

1952年9月24日,隆昌区专员公暑迁回泸州市。

1953年1月,隆昌区专员公公署改称四川省人民政府泸州区专员公署,辖8县1区。

1960年7月1日,泸州专署与宜宾专署合并,称四川省宜宾专员公署,仍驻宜宾市,泸县属宜宾专署管辖。

1983年12月,经国务院批准,泸州市改为省辖市,实行市带县新体制,自此泸县隶属泸州市管辖。

1996年6月,经国务院批准,泸州实施区划调整,划出通滩、弥陀、分水岭、石寨、况场6乡镇给江阳区所辖,石洞、胡市、金龙、安宁、特兴5乡镇给龙马谭区所辖,12月26日泸县县城迁福集镇。

2014年4月,泸县调整福集镇行政区划,辖大田、天洋2个社区和赵岩、石鸭等16个村所属行政区域,调整后的福集镇人民政府迁往大田北街43号;并设立玉蟾街道办事处,辖原福集镇的祥和、龙桥等10个社区和九曲河等1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,玉蟾街道办事处驻花园路257号。

泸县地理环境

位置境域

泸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,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°10′50″~105°45′30″,北纬28°54′40″~29°20′00″之间,幅员面积1525平方公里。东与重庆永川区、泸州市合江县连界,南与龙马潭区和江阳区相邻,西与自贡市富顺县接壤,北与重庆荣昌区和内江市隆昌县相连。

地貌

泸县境内地貌有低山深丘、中丘中窄谷、浅丘宽谷、河谷阶地四种形态,分别占幅员面积的7%、27%、60.5%和5.5%。地势东北高、西南低,最高点(万寿山最高峰)海拔757.7米,最低点(新路)海拔218米,高低相差539.7米,全县约有66%的土地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区域。

土壤

泸县辖区内土壤类型有水稻土、潮土、紫色土、黄壤四个土壤类型。其中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83%,土壤肥沃,适宜性强,是四川省农产品主产区。

气候

全年平均气温18.1ºC,极端最高气温38.2ºC,极端最低气温0.7℃。全年降水1179.4毫米。全年日照时数950.3小时。

泸县自然资源

土地资源

2005年末,泸县有农用地1886029.4亩,占总土地面积的82.07%,其中耕地1174009.0亩,园地85767.7亩,林地259276.5亩;建设用地271492.9亩,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25802.1亩,交通用地22627.3亩,水利设施用地23063.5亩;未利用地140478.8亩。全县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,生产力水平较低下,经济效益不高,且耕地质量较差,高产田仅占22.2%,中低产田占77.8%。

矿产资源

泸县属矿产资源贫乏县,境内主要以非金属矿产为主,且种类少,已发现的矿产有天然气、烟煤、菱铁矿、建筑石料(水泥)石灰岩、石英砂(岩)、建筑用砂岩、耐火石、陶瓷用粘土、砖瓦用页岩、矿泉水、地热、砂金等13种,截至2009年查明资源储量的5种,已开发利用的8种,尤以烟煤、石英砂(岩)、石灰岩、砂岩、页岩、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最为突出。截止2012年5月,泸县有各类矿山企业144家,其中:煤炭矿山32家,石灰岩矿山17家,石英砂(岩)矿山6家,砂石、页岩类矿山88家(天然气为中石油进行开发利用)。

泸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于北东向的西山、古佛山、螺观山三个雁行背斜带上。煤、石英砂岩、石灰岩等均有丰富的资源储量及较好的开采条件,背斜带之间的宽缓向斜带上,是砖瓦用页岩、建筑用砂岩以及建筑用石灰岩的主要分布地区。河道砂以及砂金,则主要分布在县域内的龙溪河、九曲河、马溪河、胡市河以及沱江流域的第四纪沉积地层中,而菱铁矿则与三叠系须家河组含煤地层相伴而生,此消彼长。天然气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县各地。

泸县境内烟煤、石英砂、石灰石、天然气、地热等矿产资源量大质优。其中:烟煤资源量为10598万吨,储量6710万吨;石英砂资源量约236553万吨,储量35666万吨;石灰石资源量18450万吨,储量8045万吨。

水资源

泸县位于长江北岸,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km 的河流有7条,境内总长574km,全县地表径流量6.13亿立方米,地下水资源储量0.37亿立方米,可开采水地下水资源0.21亿立方米,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,为9.1644万kw,可开发总量3.8496万kw,已开发3.1375kw。

泸县多年平均水利资源总量为6亿立方米,其中地下水0.4亿立方米。全县有水利工程设施10509处,蓄引提能力2亿立方米。最大的蓄水工程玉龙湖,水面6平方公里,可蓄水量2510万立方米,控灌泸县东部和龙马潭区的农田10万亩。

生物资源

泸县山禽类共有12目18科32种,野兽类共有6目9科12种,鱼类有6目12科49种。浮游动物共4类48属。

按种类分,全县树种共计86科225属373种(含变种27种),其中:乔木155种、小乔木72种、灌木86种、竹类12种、藤本14种。按用途分,用林树种119种,用材竹12种,经济树种88种,观赏花木111种,其它43种。

泸县人口

2018年,泸县户籍人口107.3万人。其中,非农业人口27.0万人,农村人口80.2万人。按性别分,男性55.2万人,女性人口52.1万人,性别比为105.9:100。当年出生人口1.1万人,死亡人口1.0万人。年末常住人口87.2万人。其中,城镇常住人口36.5万人,乡村常住人口50.8万人,城镇化率41.8%,比上年提高2.1个百分点。

泸县历史文化

泸县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。泸县的龙文化内容丰富,主要包括龙舞、龙桥、龙雕。汉代的汉棺上就有龙雕,后来有以国宝龙脑桥、顺对大桥等一批名桥为代表的140余座龙桥群体,有各种青龙雕刻为特色的国宝宋代石刻,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---雨坛彩龙。雨坛彩龙,是地处龙洞山的雨坛人设坛耍龙以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的圣物,曾多次参加全国各种大型庆典活动,并被编入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》一书。表演时,要求舞龙者“动于中而形于外”,“心有性情,手显神色”,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。

新中国建立后,雨坛彩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曾参加四川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得殊荣,并参加了在京举行的全国专业团体音乐舞蹈汇演。2000年9月,“雨坛彩龙”参加“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盛装”进行表演,受到文化部及三十四个国家,十二个省、市、区表演团体及世界各大城市首脑会议市长们的赞扬和专家的好评;2000年10月,“雨坛彩龙”参加文化部在重庆铜梁县举办的“首届中国,铜梁龙灯艺术节”龙舞比赛,荣获最高奖“神龙腾飞奖”,受到舞蹈专家贾作光和梁立生的充分肯定;2001年元月,“雨坛彩龙”应邀参加文化部社图司,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“第十五届北京2001年龙潭杯中华民间花会邀请赛”,获“金奖”。

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、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联欢晚会上,胡锦涛亲自为泸州雨坛彩龙点龙眼,这是雨坛彩龙表演的颠峰之作。

泸县风景名胜

龙脑桥

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泸县龙脑桥位于县城福集镇以北的大田乡境,距泸隆公路1.5公里,横跨于蜿蜒曲折的九曲河上。该桥始建于明代洪武(1368—1398)年间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中央电视台于1991年在《中国桥》专题栏目中向全国和世界推崇过龙脑桥,其雄姿已载入中国古桥画册,名传中外。该桥是中国古桥中建造工程浩大,雕刻十分精美,造型生动别致,工艺精湛,艺术品位高,至今保存完好的全国罕见的古桥。它早已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6年10月,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。龙脑桥是一座集建筑造型和石雕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。桥为石墩石梁式平板石桥,全长55米,高约2米,宽1.9米,整桥共15跨(含桥头堡各一跨在内),桥墩14座,桥墩由四层灰沙岩石条垒砌而成。每块条石长3.10米,宽0.8米。其最大桥墩(即最大龙体)整石重约13.6吨,最上一块墩石中部凿成凹型,以便在上面安放石板作梁。桥墩朝上游一端凿成分水架势,以减少洪水冲击力。桥梁石板共30块,每块长不少于3.6米,宽0.95米,厚0.6米。其中最长桥板(3.85米×0.95米×0.6米)单重为5.9吨。

宋墓

2002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,是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全国数量最多的一处宋墓群。

泸县石室宋墓多是同坟同穴异室的长方形单室墓葬,也有相通的双室或多室墓葬。墓葬一般长5.5米左右,宽3米左右,高2.5米左右。墓葬分别由墓道、墓门、墓室组成。墓室由条石构筑成仿木结构的形式,内有多种精美雕刻和仿木构件。墓顶有盝顶、藻井顶和穹隆顶三种。

泸县宋墓雕刻的内容主要为武士、四神、伎乐、侍仆、综合等种类。武士身披甲胄,手执兵器或身着铠甲,穿罩袍服,戴交角幞头、手执骨朵。还有四件国内极为少见的女武士。

泸县宋墓与乐山大佛、荣县大佛、安岳石刻、大足石刻等系列历史文化瑰宝连缀成片,形成古代中国石刻之乡。

屈氏庄园

泸县屈氏庄园,始建于清代嘉庆—道光年间(1809-1845)。民国1912年—1916年扩建碉楼、戏楼、佛堂,庄园基本完善。庄园占地30亩,现存部分占地12亩。整个建筑气势雄伟,恢弘壮观。屈氏庄园坐西南向东北,后靠五仙山,侧依冱水河,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,后花园花山如船尾,前花园为船头,石牌坊如巨帆,寓意“一帆风顺”。园内设有戏台、佛堂、金银库、凤凰井、前花园、内花园、后花园、水池、凉亭、钓鱼台、网球场、跑马场、花山族墓等……。是我省现存较为典型的高墙碉楼民居,富有鲜活的民族文化生命力。因其继大邑刘文彩“收租院”之后成为四川第二个阶级教育展览馆而名扬巴蜀,被誉为“川南民间建筑精粹”。

玉蟾山

位于泸州市区以北33公里,泸县县城旁。为国家AAA级旅游区,省级风景名胜区。海拔505米-548米,森林覆盖面积8000余亩,山下有九曲河、赖溪河和马溪河。一组以著名国画大师蒋兆和翻天覆地的国画《流民图》创作大型浮雕落户玉蟾山。

主要景区有龙脑桥、古玉蟾关、《流民图》浮雕、弥陀寺、龙盘寺、白云寺、金宝山古墓群等,规划面积为52.8平方公里。 因山形、山石状似蟾蜍而得名。玉蟾 山历来以山幽、石奇、水秀、文物多而闻名川南,被张爱萍将军誉为“川南明珠”。从唐代景福二年(893年)起,为川南名胜地。古玉蟾关为古川滇、川黔驿道的重要关隘之一。塔林由唐至清代的20余座石塔(浮图)组成。

玉蟾山在历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。据《泸县志》记载,玉蟾山古建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,圆通寺初建于晚唐景福二年(公元893年)先后更名为圆通寺、玉蟾寺、天星阁。古建筑中尤以木雕和石刻艺术著称。

玉龙湖风景区

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,玉龙湖风景区位于泸县东部立石镇、毗卢镇境内,原名三溪口水库,占地13平方公里,其中水面6平方公里,南北长25公里,蓄水2510立方米,灌田10万亩,年起水成鱼300多吨。

景区幅员27平方公里,东有古迹“二郎井”,现代建筑艾大桥水库;西有庙宇“普照寺”、“五明寺”;南有地下龙宫,暗河交错、惊飞撩人;北有螺丝山自然景观区。

海潮湖旅游区

川南海潮湖旅游区,它离泸州城约20公里,沿泸州——自贡公路而行,是集发电生产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水域风景区,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,有泸州最大的水力发电站,百年桂元林,米溪沟支流风景区等。

高洞瀑布旅游风景区

位于距泸州市区36公里的泸县百和镇境内,有高洞瀑布,又有天潭、天鸡冠石、金龙显身、仙女露、斩龙剑、天河水吼、映月潭、泪飞洞、吼天狮子、九曲三湾一道桥、金龟晒水等多处景点。大鹿溪河横穿其中。

泸县名优特产

优质茶

泸县气候温暖湿润,热资源丰富,多丘陵山区,龙贯、玉蟾两山脉绵延境内,土层深厚,茶叶生产历史悠久,“古有黑荡名茶,今有玉蟾春绿”。

优质稻

从1998年起,泸县分别实施了省优质稻示范工程,省粮食自给优质稻工程,带动全县优质稻大发展,2001年全县优质稻已发展达45万亩。

太伏火腿

太伏火腿具有皮色黄亮,瘦肉鲜明似火,肥肉依稀透明,脂香醇美,咸度适中,肉质细嫩,肥而不腻,色、香、味、形质优的“五绝”特点。

甜橙

泸县原有柑桔总面积8.5万亩,但质量仍劣。二是引进优质果苗,仅2001年就推广的华红、北培447等加工与鲜食兼宜的优质甜橙新品种9个,发展9000余亩。2005年在泸隆高速及321国道两旁建成了5万亩甜橙水果带。

点击展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