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 广东 > 汕头市

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行政区划代码|人口|面积|邮编

澄海区,广东汕头市辖区,位于广东省东部、汕头市东北部,韩江三角洲出海口,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,西北界潮州市潮安区,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,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。北回归线横贯区境,总面积367平方公里。截至2019年,澄海区共辖3个街道、8个镇,常住人口82.7万人。

区划名称澄海区
行政级别市辖区
区划代码440515
辖区面积367 km²
人口数量82.7 万人
车牌代码粤D
电话区号0754
邮政编码515800
行政驻地澄华街道文冠路
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
地理位置广东省东部

澄海区行政区划

区划名称区划代码面积
凤翔街道440515001
广益街道440515002
澄华街道440515003
上华镇440515100
隆都镇440515101
莲下镇440515102
莲上镇440515103
溪南镇440515104
东里镇440515105
盐鸿镇440515106
莲华镇440515107

澄海区建制沿革

澄海区主要地域原属潮州澄海县,历史源远流长,人文历史悠久。

夏、商、周三代属百越地,夏商之际属海阳国(南瓯国)。

秦汉三国属广州南海郡揭阳县。

东晋咸和六年(331年)析南海郡置东官郡,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、潮阳、绥安、海宁4县并入东官郡,澄海地域属东官郡海阳县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年)析东官郡置义安郡,以秦汉揭阳县境置义安郡,郡治海阳县(在今潮州市),析海阳县北部置义招县,义安郡管辖海阳、潮阳、海宁、绥安、义招5县,澄海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。

南朝南齐时,析义安郡海阳县北部置程乡县(梅县建置之始),程乡县境今梅县、蕉岭、平远全部及丰顺部分,义安郡管辖海阳、潮阳、海宁、绥安、义招、程乡6县,澄海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。

隋开皇十一年(591年),原义安郡境置潮州,潮州管辖海阳、潮阳、海宁、绥安、义招、程乡6县,澄海地域属潮州海阳县。

唐承隋制,澄海地域仍属潮州海阳县。

五代十国时期属南汉国。

宋代属于潮州管辖。宋宣和三年(1121年),析潮州海阳县永宁、崇义、延德3乡重置潮州揭阳县,澄海县的蓬州、鳄浦、鮀江3都属揭阳县所辖;上、中、下外莆和苏湾4都仍属潮州海阳县所辖。

元至元十六年(1279 年)改潮州为潮州路总管府,隶属广东道,潮州路仍辖海阳、揭阳、潮阳、程乡4县,仍辖“潮州三阳”(海阳县、揭阳县、潮阳县),澄海地域属潮州路海阳县。

明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析海阳县太平乡之宣化、信宁,光德乡之氵恋州、清远、弦歌,怀德乡之秋溪、隆眼城、苏湾等8都新置饶平县,其时苏湾都属饶平县所辖。此时澄海地域分属海阳、揭阳、饶平3县。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年)正月二十八日,析海阳县怀德乡之上外莆、中外莆、下外莆3都,揭阳县延德乡之鮀江、鳄浦、蓬州3都,饶平县之苏湾都共7都,置澄海县,隶属潮州府,其县治设于下外莆之辟望村(今澄城)。

清康熙五年(1666年),澄海因朝廷靖边海禁迁界而裁撤,这是澄海历史上第一次撤县。至康熙八年3月,澄海才恢复建制。复县后,疆界一直不变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第二次鸦片战争《天津条约》定潮州府澄海县鮀浦司沙汕头为通商口岸,称“汕头埠”,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。

民国元年(1912年),澄海县成立澄海县政府,隶属广东省都督府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澄海县隶属潮遁道。民国九年(1920年),隶属潮海善后处。民国十年(1921年),汕头成为独立城市,遂与澄海分治。民国十四年(1925年),隶属东江行政善后处,后改为东江行政委员公署;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隶属东江善后委员公署。民国二十一年(1933年),隶属东区绥靖委员公署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,隶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七月,日本侵略者于澄城设立伪澄海县治安维持会,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一月,改为伪澄海县政府。民国三十六年(1947年),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同汕头市政府、澄海县政府勘定划大窖以南地方,韩江东岸之华坞、龙眼、长厦、新湖、陵海等村归汕头市。日本投降后,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六区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四月,广东全省扩编为15个行政区,潮汕各县划为第七、第八两个行政区,澄海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

1949年10月25日,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,隶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。1950年2月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10月起属潮汕专员公署。1952年,澄海县隶属广东省粤东行政专员公署。1955年3月14日,澄海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。1956年,澄海县隶属汕头专员公署。1958年9月12日,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,实行政社合一体制。1959年1月24日,澄海县建制撤销,县地并入汕头市郊。同年11月13日,澄海县恢复建制,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1967年3月25日,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,1968年4月5日,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,先后隶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、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1月1日起,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管辖。同年12月21日,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,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。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,澄海县归汕头市管辖。1994年4月18日,撤销澄海县建制,设立澄海市(县级),由汕头市委托代管;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。2003年1月29日,撤销县级澄海市,设立汕头市澄海区,归属汕头市管辖,原行政区域划出新溪、外砂两个镇归汕头市龙湖区;澄海市人民政府改称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。

澄海区地理环境

位置境域

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、韩江三角洲出海口,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,西北界潮州市,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,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°41′-116°54′,北纬23°23′-23°38′之间,东西宽22公里,南北长27.85公里,总面积367平方公里。

地形地貌

澄海区地处韩江三角洲,海拔在10米以下的平原占总面积81.9%;海拔10米以上的丘陵台地占8.5%;水域占9.6%,素有“一山一水八分地”之称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。北部为莲花山区,占地25平方公里,主峰高562米,为全区最高峰。除莲花山外,还有龙船岭、象山、三髻山、仙门山、观音山、凤山冈、管陇山、南峙山、大山、神山、许石山、西山、黄子佃山等13座丘陵,自东向南依次分布。境内平原被丘陵地带和东里河、莲阳河、外砂河分隔成苏北、苏溪、上华、隆都4大片,东部有六合滩、利丰沙和红肉埕沙。澄海濒临海洋,海岸线长54.3公里,属沙坝泻湖海岸,海堤长46.25公里。南部有大莱芜和小莱芜两座半岛及屐桃屿;东面海中有五屿(西屿、破屿、尖担屿、大屿及东屿)和四礁(马礁、东锚礁、礁仔及南锚碓)。

气候

澄海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。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,盛行东北季风,天气较为干冷。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的影响,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,天气高温多雨,呈现雨热同季的特点。四季变化趋于缓和:春季气温回升早,夏季漫长,秋季降温比较迟,冬季温和。年平均气温21.2~21.7℃,7月最热,1月最冷。近年最低温度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,为0.1℃;最高温度出现在2002年7月4日,为39.8℃。年日照时数为1798~2623小时,平均2176小时。日照时数最多的是7月,高值时段在7~10月;日照时数最少是2~4月份。1979~2002年平均降雨量为1506毫米,降雨多集中在4~9月,降雨量占全年的81%。

澄海区自然资源

土地资源

澄海区土地面积378.35平方公里,其中农用地222.10平方公里,占总面积的58.7%;建设用地95.97平方公里,占25.37%;未利用地60.28平方公里,占15.93%。

矿产资源

澄海区陆地有储量的矿产20余种,金属矿产主要有钨、锡、铋、铜、铅、锌、钴、金、银及锆英石、钛铁矿,以钨、锡为多,有钨矿区1处,锡矿区两处,锡矿点4处。莲花山钨矿床分布于山顶和北西坡,矿区面积3平方公里。非金属矿产较少,主要为耐火粘土、钾长石以及花岗岩和砖瓦用的粘土等。

生物资源

澄海区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及蔬菜,蔬菜有萝卜、芥菜、芥蓝菜、蕹菜(通心菜)等。

野生动物种类不多,家养动物以禽类为主,以狮头鹅最为有名。有鱼类470多种,虾蟹类17种,贝类30多种,藻类近20种,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鳗鲡(苗)、紫菜、青蟹、银鱼、牡蛎、文蛤、海蜇皮等。

澄海区人口

截至2018年末,澄海区户籍数187003户,同比增长0.26%;户籍人口787675人,同比增长0.3%;常住人口826939人。

澄海区历史文化

侨乡侨情

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,自古以来就是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,是红头船的故乡。澄海人侨居海外历史悠久,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超过100万人,侨居地分布在泰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法国、柬埔寨、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,遍布全球众大洲,主要集中在东南亚。

西门蜈蚣舞

清光绪年间,西门乡民间艺人陈成锦等人,目睹蜈蚣爬行生动有趣,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。这种大胆的想象,得到同好的支持,几经探讨,设计制作出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及酷似蜈蚣爬行的舞蹈动作,演出后果然备受欢迎。一百多年来,历经几代人的改进加工,成为今天闻名遐迩的民间广场舞蹈蜈蚣舞。

潮剧

潮剧,由南戏演变而来,是潮汕的地方戏,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,全国十大剧种之一,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。是全国艺苑奇范,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。其突出特点是:优美抒情,潮汕味浓,有大批优秀剧目,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。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。澄海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。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。

版画

长期以来,澄海充分发扬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人才资源,积极开展潮乐、舞蹈、灯谜、绘画、书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,营造一个知书达礼、文化昌明的良好社会氛围。澄海群众性版画创作活动更具有优良的传统。1983年澄海成立版画会,潮汕版画会也设于澄海。有近30多件版画作品被选送日本、泰国、美国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亚、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;有9件版画作品为中国美术馆、上海美术馆、辽宁美术馆所收藏;还有300多件版画作品发表于《人民日报》、《版画艺术》等全国30多家报刊。

灯谜

澄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沃的人文土壤,猜灯谜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,并形成了经久不衰的人文盛况。10多年来,在各级党政和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下,经广大灯谜工作者辛勤努力,人民群众热情参与,谜艺之花开遍澄海的乡乡村村和山山水水。灯谜创作队伍强大,谜艺人才辈出。较高的谜艺水平,猜谜活动之广泛,引起了海内外谜学界的瞩目。

澄海区风景名胜

概述

澄海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共25处,其中比较有名的有9处:莲华乡村旅游区、莱芜旅游度假区、塔山旅游风景区、陈慈黉故居旅游区、科隆千树园、郑皇故里风景区、神山风景区、程洋冈古村落风景区、樟林古港遗址等。

景点

莲华乡村旅游区

莲华乡村旅游区位于莲华镇,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也是全省首个全镇域4A级旅游景区,主要景点有莲花山温泉度假村、大自然休闲农庄、莲花古寺和百草园等。

莱芜旅游度假区

莱芜旅游度假区位于澄海区东部海滨,面积1.42平方公里。莱芜岛宛如神女卧波,双峰似乳,素有“向天美人”之称。“莱芜旭日”为澄海古八景之一。建于清康熙时的炮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塔山旅游风景区

塔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南峙山麓,占地面积2000亩。塔山古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,有元代石观音坐像、明代窑瓷及历代摩崖石刻碑记。

陈慈黉故居旅游区

陈慈黉故居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隆都镇前美村,为汕头新八景之一。陈慈黉故居是省文物保护单位,建于清末,占地面积2.54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1.65万平方米,有“岭南第一侨宅”之称。

科隆千树园

科隆千树园位于广益街道官湖社区,占地面积300亩,集休闲度假、园艺观赏、科技教育于一体。园区旁“龟山建筑遗址”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郑皇故里风景区

郑皇故里风景区位于广益街道华富社区,占地面积562亩。郑皇即郑信,为乾隆三十二年(1767年)创建泰国吞武里皇朝的达信大帝。华富社区为郑皇故里,清乾隆年间,郑信亲人从泰国回到故乡兴建郑皇衣冠冢。泰国皇室、政要及旅泰华侨华人经常前来观光祭拜。

神山风景区

神山风景区位于澄华街道冠山社区,古庵成群,曲径相通,“冠山环翠”是“澄海古八景”之一。冠山书院建于明隆庆年间,为澄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程洋冈古村落风景区

程洋冈古村落风景区位于莲下镇虎丘山下。程洋冈村为首批“广东省古村落”,历史文化遗迹有南宋丞相陆秀夫行迹、抗元义军陈吊眼营寨遗址及丹砂古寺。丹砂古寺建于明成化年间,为儒、释、道3教合一之寺观。

樟林古港遗址

樟林古港遗址位于东里镇东南面,为澄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著名的“侨文化”旅游区。古港为清初粤东海上贸易和出洋移民的主要口岸,新兴街货栈、码头、天后宫、风伯庙、水仙寺、西塘庭园等遗址犹存,清末民初由旅外侨胞兴建的典型潮汕民宅建筑群共14座。

点击展开全文